4月2日,《陕西日报》第10版刊登了题为《秦岭山泉润古都 县域发展焕发新活力——柞水县“引乾济石”工程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》的报道。文章指出,“引乾济石”工程作为陕西省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,不仅为西安人民送上了汩汩清泉,也有力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以下是《陕西日报》刊发全文。
一、案例背景
西安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,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,城市供水需求急剧增长,缺口越来越大。“引乾济石”调水工程将柞水县乾佑河上游的老林河、太峪河、龙潭河三条支流通过引水枢纽引入汇流池调水站,穿越秦岭流入长安区石砭峪水库,润泽古城西安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健全水生态保护机制。加强源头管控,严守“三条红线”,从源头上防止饮用水源污染。严格落实“河长制”,加大巡查力度,探索实施“河长+警长+网格员+保洁员”的管护模式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河道管理体系。
(二)多样化措施保护水环境。加强污染防治,划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,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项目的环境准入,禁止畜禽养殖,定期开展水质监测。加强工程治理,充分利用生态补偿金,实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保护项目,提升源头保护和应急响应能力。
(三)科学有效利用水资源。2002年完成“引乾济石”调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报告,次年获批。2003年开始工程建设,2005年建成18.04公里的输水隧洞,完成陕西省内首条跨流域调水工程。
(四)最大化实现水资源价值。2007年11月,秦岭输水隧道工程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营,西安水务集团每年给予柞水县260万元的经济补偿,2018年起每年的生态经济补偿金增加至1200万元。柞水县政府将生态补偿金全部用于实施水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工程,包括补偿工矿企业退出、关停畜禽养殖以及为护水员提供补贴等。
三、取得成效
(一)环境改善与生态保护。调水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西安市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,同时有效保护了柞水县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,利用调水补偿资金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水资源保护,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和水质安全。
(二)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。调水补偿金增加了柞水县的财政收入,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。工程的实施为柞水当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,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,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。
(三)区域融合与文化交流。“引乾济石”工程成为连接秦岭南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,促进了西安、柞水两地在经济发展、社会文化、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,为柞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典范。
专家点评
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,是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。“引乾济石”工程将水流转化为现金流,既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,也为当地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,实现了水资源经济价值、社会价值的双提升,走出了以水为根本、合作共赢的新路子。
(彭公炳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)